旋壓工藝”首先是將金屬板坯切割為圓形。接著將這塊圓形金屬板和模具安裝在旋壓機床上,讓它們一起高速旋轉,一邊抹潤滑劑,一邊用“趕棒”對金屬板推壓使其緊貼模具以完成塑形加工。
開始旋壓工藝之前,先用一種叫做圓盤剪的機器把金屬板坯切割成圓形。
集中全身的每一根神經,邊移動兩腿交替承受體重邊用趕棒向坯料均衡施壓使其成形。
一邊調整趕棒支點的按鈕位置一邊用趕棒小心翼翼地進行操作。
在制作所里我們看到了如此巨大的模具,還看到了最里面的木制模具。
加工過程中需要多次根據敲擊金屬板坯時發出的聲音以及從“趕棒”處傳來的感覺,來判斷板坯是否依照模具完美成形。如果一下子用力過度會導致產品報廢,所以大師級技工們在進行旋壓工藝時全身的每一根神經都需高度集中,一邊用兩腿交替承受體重一邊用“趕棒”對板坯均勻施壓。
“旋壓工藝”幾乎所有工序都采用手工作業,與沖壓機加工相比有什么不同嗎?
因為金屬具有彈性,變形后還是會恢復原狀。因此,即使試圖將坯料緊貼模具使其成形,也會因為金屬的這種特性導致輕微的成形不良。相比“旋壓工藝”的均衡施壓緩慢成形,沖壓機加工時坯料局部受力,所以這種傾向更為明顯。因此對成品精度要求很高的金屬加工來說只有“旋壓工藝”才能實現。此外,兩種工藝相比加工所需的模具數量也不同。沖壓機加工是將坯料夾在一對模具中間進行加工,所以永遠都需要成對的模具。而“旋壓工藝”只需一個模具就可以了,因而降低了模具成本。這就是為什么在樣品加工等少量生產上多采用“旋壓工藝”的原因。不過從生產性的角度來看,沖壓機加工更為有利。在對精度要求不那么高的大批量生產上,敝司也同時采用自動旋壓機和沖壓機進行加工。
“旋壓工藝”難在什么地方?
當對厚度極薄的板坯(0.1mm左右)進行加工時,用“趕棒”輕輕一加壓就可能造成目標位置以外部分的變形,因而作業必須慎之又慎。反之,有些材質的金屬板坯厚度超過5mm時則需要加大力度。尤其是當對又硬又厚的金屬板進行加工時,如果用“趕棒”施加很大的壓力,很可能會導致支撐“趕棒”的下端(杠桿的支點)破損,或者“趕棒”的尖頭部位因無法承受力道而損壞。此外,由于“旋壓工藝”是向金屬板均衡加壓使其延伸的加工工藝,僅用“趕棒”使金屬板塑形為又長又大的產品則需要極其高超的技術。旋壓工藝進行的操作需要憑感覺,所以成形產品顯露個性。無論是多么熟練的大師級技工,當身體狀態不好時,都不可避免會對產品的成形效果產生影響。
聽說從事“旋壓工藝”的金屬加工廠很多,北嶋拉深制作所能脫穎而出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并不覺得我們的工作內容有什么特別。只是很多其他公司不想或不愿承接的業務,敝司都率先進行了嘗試和挑戰。而且一旦承接下某項業務,不管有多么困難也一定會圓滿完成。以遵守交貨期為例,就算實際加工作業并不像接訂單時所想的程序那樣順利推進,敝司也絕不會延期交貨。有些新客戶會對我們提交的報價單上的昂貴價格表示驚訝。但是我們很自信向客戶提供的產品絕對具有與此相當的價值。實際上過去也遇到過向報價較低的同行下了訂單之后,卻又因產品質量差而再次來敝司訂貨的客戶。另外,當坯料材質為稀有金屬時,不僅加工困難,而且材料成本高昂。一般的金屬加工廠會考慮加工失敗時的風險而選擇放棄,而敝司為了積累經驗總是很積極地承接此類業務。敝司沒有營銷人員,這是因為我們認為只要能生產出品質優良的產品,產品本身就是最好的廣告。
最近在制造業常常聽到有人慨嘆后繼無人。
前陣子敝司資格最老的大師級技工退休了。但是他的技術傳給了20、30、40等各個年齡層的技工,可以說技術被很好的傳承了下來。敝司從來都沒有什么“旋壓加工”的作業手冊。因為很多細節都要靠人的感覺,無法用語言來進行說明。新員工都是在和前輩員工一起工作的過程中,學到了老員工的很多經驗。從新員工到成為能獨當一面的技工最少需要10年的時間。根據不同的金屬類型和形狀,施壓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只能通過在各種加工現場勤勤懇懇地工作、慢慢積累來掌握技術。
您在什么時候會感覺自己的工作很有價值?
“旋壓加工”是從思考如何才能制作出客戶所委托的產品形狀開始的。我們不但自己制作模具,所有的趕棒也是自己加工制作的。挑戰過去從沒有人做過的東西、和那些被認為是“旋壓工藝”條件下無法加工的產品都會讓人感到工作的價值。以前曾有客戶委托我們塑形加工頭部很細的飲料罐。雖然在“旋壓工藝”條件下可以進行成形加工,但因為模具的頭部直徑很小,成形后無法將板坯從模具上取下來成了一大問題。經過反復試驗,為了讓產品成形后可以分解以便從模具上取下,我們采用預先將模具切割分段,成形加工時將模具連接起來使用的方法解決了這一問題。我們不僅僅滿足于“旋壓加工”技術,還致力于研究產品制造工藝,并對加工工具進行改良,用心體驗并享受“制作”這個過程本身。